首页 > 学位管理 > 学位点介绍 > 正文

临床医学院(学科专业代码1002)硕士学位点简介

发布时间:2025-08-06 来源:

一、学位点概况

蚌埠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位点底蕴深厚,源于1958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援建,是国家首批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、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推免高校。历经发展,已形成涵盖“本科、硕士、博士(联培)、留学生教育”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,培养硕士生38届,并与暨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7年。

学科实力强劲,覆盖内科学、外科学、妇产科学、儿科学、重症医学等18个二级学科方向。特色与优势显著,尤其在肿瘤综合诊疗、心脑血管疾病、感染性疾病、肺癌分子诊断与精准治疗、脑卒中防治等领域,处于国内或省内领先水平。拥有2所实力雄厚的直属附属医院及多家省内外联合培养单位,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示范培训中心,2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,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,1个Eye-X研究院。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,34个省级重点专科、重点培育专科。

教学科研平台卓越。附属第一医院是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合作单位、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单位。拥有呼吸系病临床基础、组织移植、炎症相关性疾病基础与转化、创新药物药学研究与临床评价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。同时依托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安徽省高峰学科、安徽省教学名师工作室等平台支撑教学。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、一等奖3项,临床技能学教学团队荣膺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。

科研实力雄厚。近年获批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617项,其中国家级、省级自然科学基金142项;获省科技进步奖30项(含一等奖突破)。发表论文3500余篇,其中SCI论文700余篇;编写著作30余部。学术成果频登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》《Cell Death & Disease》等国际权威期刊。

培养机制完善,强调科研思维与实验技能的系统训练。实行导师组联合培养与个性化培养方案。导师注重学术引领与个性化指导,通过课题组例会、学术沙龙、联合实验等形式,全程深度参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。

二、 导师队伍

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。现有博士生导师39人,聘任包括中国工程院范先群、中国科学院陈孝平、王福生等多名院士担任兼职硕导,硕士生导师队伍强大;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次,国家及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,国家级及省级优秀教师和教学楷模12人,安徽省“江淮名医”26人、“青年江淮名医”5人,担任省级以上医学学术团体负责人40余人,各类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百余人。

高层次人才引领。柔性引进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卜军教授、亚洲最佳肿瘤学者周彩存教授(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)等杰出校友为代表的国内知名特聘专家,有力推动优势学科向国家级水平迈进。导师团队学术造诣深厚,科研成果丰硕,培养方式注重个性化指导与科研创新实践结合。

三、 就业状况

毕业生培养质量高,广受社会认可。近五年《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报告》显示,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高,就业去向以江浙沪及皖北地区的各级优质医疗机构为主,专业吻合度高,发展前景良好。

优秀毕业生风采:

陈曙冉(2020级外科学学术型硕士):科研创新能力突出,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、科技核心期刊论文3篇;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,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;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并授权国家专利5项(第一发明人2项),荣获“安徽省百优大学生”(科技创新类)称号。

张微笑(2022级儿科学学术型硕士):获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省级金奖(第一名);国家级铜奖;排名第一。获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,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。参与省级科研课题5项,主持校级研创课题1项,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,参与发表二区SCI两篇,获“优秀团员”、“科创标兵”等荣誉称号。同时专注于儿童罕见病,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,相关事迹获安徽日报、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。

四、 学院文化

学位点营造了积极向上、锐意创新的学术和文化氛围。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,如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、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等,拓展视野。在课外活动方面,学生在科技、文体类比赛中表现活跃,屡获佳绩。注重研究生全面发展,培养其社会责任感,部分研究生获得社会荣誉。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研究生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1 举办高端学术报告会--研究生与院士面对面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2 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3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—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4 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--雷锋月特别行动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5 举办文艺表演暨毕业联欢会